• 导师沙龙

从“孪生陌生人”到“斯坦福监狱实验”:浅谈社会科学实验中的伦理准则

发布者:上道书院 发布时间:2023-05-18 浏览次数:340

在上科大的校园里,我们都怀揣着“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美好愿望,追求着未来投身科研事业的梦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从事科研工作时,我们必须要坚守科学道德与科研伦理底线。510日晚,上道书院2021级导师、创管学院的司唯教授向我们分享了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社会科学实验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引发了参与师生的浓厚兴趣与积极互动。

 


司唯老师首先通过两个案例向我们讲述了社会科学实验伦理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第一个案例是1980年美国报道的“孪生陌生人”事件。三个被分别领养的孪生兄弟在成年后偶然相遇,发现彼此非常相似,最终确定是同卵三胞胎。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19年前,他们曾经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纳入了一项名为“同卵多胞胎分离试验”的实验。这个实验旨在探究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哪个更大。但这个实验是在被试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缺少应有的伦理审查,甚至孩子们的领养家庭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实验对象。最终导致了三兄弟由于缺乏共同生活的经验,日渐疏远,甚至酿成其中一人自杀的悲剧。事后,实验的研究员解释道,当时心理学还是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没有人会约束这样一个实验的进行,甚至有些人产生了“我就是三位孩子的上帝”这种荒谬的想法。这一事件告诉我们,实验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可能给被试者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更让人们意识到坚守科学道德和科研伦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个案例是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教授试图通过该实验研究感知权力的心理影响,他将24名志愿者学生随机分为监狱看守和囚犯两组进行情景模拟,在此过程中看守为了实现真实监狱中的权威性对囚犯进行了逐渐升级的体罚和虐待。尽管津巴多教授知道事态变得难以控制,但他此时也深度带入了监狱长的角色,没有及时地终止实验,最终在他的一位同事参观后,作为旁观者清晰地意识到了当时被试者面临的严重的危害,才促使津巴多教授紧急叫停了这个实验。津巴多教授由此发现,人们在特定的社会角色和环境中会很快适应并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即使这些行为和态度与他们原来的性格不符。但是这一实验也因其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而饱受诟病。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科学的发展,直接对“人”本身进行研究的实验伦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国际上形成了以IRB(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伦理委员会为主要代表的实验审查机构,我校也有相关的学术伦理委员会对科研项目中的实验进行审核并严格执行伦理审查制度。司唯老师也向同学们强调了在进行社会科学实验中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和伦理道德准则。


 

沙龙结束之际,司唯教授再次提醒同学们,遵循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同学们也对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认识到,即使是将来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也要注重伦理问题。在胚胎生物学实验、人工智能研究、镇静剂开发等可能引起争议的各个领域,务必严守道德底线,让实验服务于人,而不造成伤害。


摄影|刘寰宇

撰稿|吴志迪

编辑|姜雪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