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老师是一位微博粉丝530多万的博主,同时也是22级上道书院导师邹羽教授青年读书时期的好友。在邹羽教授的盛情邀请下,4月6日晚,严锋老师来到了上道有约的讲堂。
严锋教授结合技术和艺术,以科技与人文相互映照的角度,用交叉的眼光给大家讲述元宇宙。元宇宙历经多年的沉沉浮浮,热度渐减。在一个浮躁喧嚣又瞬息万变的世界,更需要一种沉寂。或许不久的将来,又会卷土而来。在虚拟现实下,这个世界显得既陌生又熟悉。
什么是元宇宙?维基百科给出定义,是下一代互联网形态,是通过个人电脑以及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头戴设备支持持久的在线3D虚拟环境。崔亨旭的《元宇宙指南:虚拟世界新机遇》给出的定义是一个以众多用户为中心的无限世界,一个与互联网紧密相连的多维数字时空,里面既有基于实用目的被增强的现实,也有被现实化的虚拟想象,而人们可以通过现实世界中的入口进入其中。扎克伯克也对此表达过强烈地愿景。是古代神话里的呼风唤雨、穿越时空等技能的再版。
关于艺术、游戏和元宇宙的同源共生关系,尼尔·斯蒂芬森的《雪崩》(1992)中有一段话:和现实世界重大任何地方一样,大街也需要开发建设。在这里,开发者可以构建自己的小街巷,依附于主干道。他们还可以修造楼宇、公园、标志牌,以及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东西……元宇宙是一个源于科幻的概念,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是传统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文学、绘画、戏剧、电影……)随着科技发展两者不断融合的产物。艺术是最早的元宇宙,是人类欲望的投射和虚拟能力的展现。有如古老的加里曼丹岩画,一笔一画镌刻下永恒的秘密。可以是《红楼梦》里让人产生幻觉、身临其中的风月宝鉴、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写的《阿莱夫》里包罗万象、直径仅有两三公分的阿莱夫、是昔利斯·米勒写的《On Literature》里说的:一本书就是放在口袋里的可便携的梦幻编织机、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提到的心中的可以让周围的人和事变得轮廓分明的立体镜……在虚拟世界里,无所不有,无所不能。而技术的发展让想象变成现实。从1832年Charles Wheatstone发明的立体镜到1962年获得专利的“sensorama”,一台具有“虚拟现实”的机器,能让使用者感受到气味、立体声、座位振动和头发风的三维现实幻象,从伊凡·苏泽兰发明的具有“达摩克利斯之剑”之称的VR/AR头戴式显示器到如今的一些设备,如:Qculus quest2等。还有一些游戏,如:节奏光剑、上古卷轴、我的世界和Roblox等。
总的来说,虚拟现实具有虚拟性、身体性、交互性和沉浸感。可以延伸出虚拟经济、虚拟社区、虚拟教育、虚拟医疗和虚拟工业等板块。虚拟的意义在于达到方便、自由、安全和持久的目的。
最后,同学们和严教授进行了问答互动。有同学问:“元宇宙的厕所会堵吗?”老师笑着说,“我更关心元宇宙是否能吃到红烧肉”,然后总结道“人总是这样,我要我要我还要。”无穷的梦想正是推动科技和社会进步的源动力。
撰稿:葛柳芯
摄影:叶之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