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道讲坛

上道讲坛第十三期:韩斌院士寄语上科大学子——追求卓越的研究成就,享受研究的快乐

发布者:上道书院 发布时间:2023-04-06 浏览次数:261

 

330日晚,应上道书院胡金波院长的邀请,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韩斌院士走进图书馆501学术沙龙,为上科大师生带来一场以“追求卓越的研究成就,享受研究的快乐”为主题的科研经历分享。韩斌院士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以基因组学的手段,研究重要的水稻遗传问题,来实现高效的水稻设计育种。

 

讲座伊始,韩斌院士回忆道:“在20多年前,我们那支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克服艰难完成了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这对“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的贡献率达到10%。”因为水稻4号染色体,总长度约为 3,600万碱基对,约占基因组的10%。这一成果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并且影响深远。接着,韩院士介绍了基因测序所用到的技术和具体流程,在场的师生切身感受到这是一项任务繁重且精细的工作。

 

后来,韩斌院士团队的研究工作包括开发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基因分型技术及重组群体的遗传分析方法、构建水稻单倍体图谱和建立水稻复杂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体系、水稻驯化起源和相关性状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揭示了粳稻最先被驯化和栽培稻起源于中国,通过遗传杂交聚合14个优良基因,创制新的水稻种质材料。面向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开展基因组辅助的设计育种。民以食为天,水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且饭碗里主要装的是咱们自己的粮食。”

 

在从事水稻的相关科学研究过程中,收集可用的野生稻种子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为此,韩斌院士曾到日本的某种子库购入种子,但是对方每种只给5粒。面临种子可能不萌发等问题的担忧,韩斌院士遵循当地人员的建议,将种子放在烘箱里在42摄氏度的环境下烘烤三天,等待种子萌发。按照这样的指示尝试去操作,幸运的是5粒种子确实是100%萌发。韩斌院士不禁感慨日本科学家对科研数据的积累和传承做得相当到位,这也是科研之路中需要重视的部分。

 

讲座结束之际,韩院士总结道,第一,我深感自己很幸运,恰逢国家重视与大力扶持科学研究工作的时代,感谢国家对研究工作的支持;第二,科研犹如长跑,希望大家可以保持身体健康多锻炼,我基本一直保持每天跑5公里的习惯;第三,我们团队在后续工作中也计划多和育种家合作,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期待有更好的科研发现与产出;第四,我特别敬佩老一辈科学家邓稼先等人的奉献精神和担当精神,这种精神是十分难得的。也希望上科大的同学们以老一辈的科学家为楷模,今后为国家的科研进步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上道讲坛是上道书院的特色文化活动,现已举办至第十三期,由上道书院创始院长胡金波教授亲自邀请演讲嘉宾。上道讲坛邀请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多位重量级嘉宾学者走近上道书院本科生,旨在让同学们汲取榜样力量、学习成功经验、获得人生启迪。

 

第十三期演讲嘉宾介绍:韩斌,分子遗传学家,1992年在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获博士学位,1993-1998年在剑桥大学植物系做博士后研究。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现任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

1998年以来,韩斌院士一直从事水稻基因组、群体遗传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栽培稻的起源和驯化等研究工作。完成了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及着丝粒序列结构分析。成功开展了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的水稻复杂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转录组分析。克隆和鉴定了一些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和驯化相关基因,系统鉴定了水稻全基因组驯化选择位点。基于基因组变异和野生稻地理生态型分析,揭示了亚洲栽培稻粳稻为单起源于中国珠江流域并经过第二次驯化产生籼稻,解开了水稻驯化和起源之谜。近年来主要开展水稻复杂性状和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