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道讲坛

上道讲坛第十一期:一生所愿,为祖国强盛而努力

发布者:上道书院 发布时间:2022-12-14 浏览次数:93

127日晚,上道讲坛第十一期主讲人——沈学础院士亲切地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励志成长故事,激励上科大学子为祖国强盛而努力。让我们一起重温沈院士的故事片段,见证老一辈科学家的报国初心和奋斗人生。


儿时记忆

我是1938年出生的,在抗日战争年代,是国家十分艰苦的年代。我的老家在江苏溧阳,这里有抗日基地。在我家北面大概10公里的地方叫水西村,是当时的江南新四军指挥部驻扎地。在我家南面不到五公里就是日本人的碉堡。日本人时不时出来扫荡周围的村庄,烧杀抢掠。我亲眼看到我的叔叔和另一个同村人,在扫荡中去世。这幼年的记忆让我产生非常强烈的想法——国家一定要富强!要把日本人赶跑,我能做些什么?那便是从小就要发奋学习,好好成长。

求学经历

1955年,中学毕业的时候,有个宝贵的机会可以去苏联留学。但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闹了“小乌龙”,我的体质检测没通过,所以错失这个机会。后来我去了复旦,进入当时全国最好的光学实验室,在周同庆先生的领导下,开展关于氦气的光谱研究。那时全国大学生招生不到10万,我们很多同学在二、三年级提前毕业去参加工作。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谢希德校长给同学们讲半导体物理。

1978年,经组织介绍,我获得了到德国留学的机会,来到马克斯普朗克固体化学物理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在这里的一切,无论是学问、工作,还是环境,对我的冲击都很大。当时我的课题是研究新型的傅里叶变换光谱学,需要高等数学和量子力学等学科的基础,我花了很多的精力钻研相关书籍,属于从零基础起步,德国人对此感到很惊讶。那时候我一礼拜工作7天,每天工作到半夜,有时候直接在实验室过夜,睡在地板上。历经十个月左右,我完成了这个课题的任务。回国后我写了一篇文章《傅里叶光谱学——引论和进展》,1982年刊登在南京大学主编的《物理学进展》杂志上。在德国留学期间,有另一位中国学生,做非静态相关的研究,经常来我的实验室,找我帮他测量样品里的氢含量。由于这一研究成果,我受到了德国电视台采访。当时的研究生评估,我的研究结果也编入汇报成果。

为了祖国的发展,我想我是尽了自己毕生的努力。其一是成立红外物理实验室,也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另一个是推进了国内外学术上的交流。在八九十年代,我们科学技术是比较落后的,需要派学生去国外学习交流与拓展眼界。那时与德国和希腊合作的实验室,也会派他们的学生来我的实验室进行联合培养。

 


提问环节

Q:什么事情让您开始感觉自己在科学研究上有比较突出的才能?

A:我不认为自己有科学上的天赋才能。我觉得是我的运气比较好,有好的机遇。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送我到德国去留学,这是一个关键。另外,在复旦读大学时,我遇到一批好的老师,帮助我学到很多东西,让我慢慢学会什么叫做科学,为什么我们要研究科学。

Q:请问您感觉个人的努力在自己取得的成就中占比多少?

A:不能用百分比来说明,只能说要互相配合凑在一起,既要努力又要有机遇。

 

Q:您刚刚提及,在德国求学期间有段时间学业压力较重,做实验也很忙碌艰辛。在这些比较辛苦的时刻,请问您有哪些调节自己的好方法?

A:我不觉得辛苦,反过来想,能做辛苦的工作也是一种幸福。放松的方式,我一般是听音乐。我非常喜欢听春江花月夜。

Q:面对任何困苦,您都没觉得辛苦,一直坚持60多年。拥有这种学习和工作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意念在支撑着您?

A:我心里一直坚持的信念是:我们国家要富强,不能再被他国人欺负了。

 

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何其有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先辈们用他们的岁月为我们造就了一个美好时代,在这个最好的时代,我们要为祖国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道讲坛是上道书院的特色文化活动,现已举办至第十一期,由上道书院创始院长胡金波教授亲自邀请演讲嘉宾。上道讲坛邀请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多位重量级嘉宾学者走近上道书院本科生,旨在让同学们汲取榜样力量、学习成功经验、获得人生启迪。

 

第十一期演讲嘉宾介绍:沈学础,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1988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3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两次获金牛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奖,2006年获国际巴登奖。1978-1980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出国深造学者在德国Max-Planck(马普)固体研究所访问研究。是国家首批开放实验室的首届主任。主要从事固体光谱和固体光谱实验方法等研究,是国际知名光谱物理学家。


撰稿|葛柳芯

摄影|叶之易

 

 


搜索
您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