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雅活动

导师圆桌派第一期:生活中的创意与艺术,怎样为生活增添色彩

发布者:上道书院 发布时间:2022-11-29 浏览次数:90

1123日,上道书院迎来了首期导师圆桌派,本期活动邀请到创意与艺术学院杨华教授、廖树林教授和人文科学研究院刘禹汐教授,与同学们畅聊生活中的创意与艺术,怎样为生活增添色彩。本期圆桌派话题的发起人为上道书院2022级本科生张懿靖,共同参与对话的还有上道书院2021级本科生高铉昊及其他对本主题颇感兴趣的同学。



让我们重温小编在现场的部分速记对话,一起来体会首期导师圆桌派中的趣味互动吧!

 

Q1:怎样评价与欣赏艺术作品?

 

A

  (杨老师)在你不知道风格流派和设计原则时,去评价一幅作品,容易变得词穷。如果想了解艺术,可以先从学习艺术史开始,可以去听王受之院长的课,或者找一本主题相关的书,时常翻阅。这不会一蹴而就,但是会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在日积月累中积蓄力量。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探索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有感兴趣的事物就去接触,但不要变得焦虑,而是要享受这个过程。关于感性,有的人在旅途上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并形成许许多多的记忆点。

但怎样提升自己的感性认知呢?这要训练自己的洞察力。边观察生活的同时边思考,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其中的美。具体的方法包含:

1.带上相机,有主题目标的去拍摄照片,比如:窗户、街上的人的瞬间,拍摄多张,锻炼观察能力,积累素材。

2.每天写一篇视觉日记,不一定是文字,可以是照片、图画和收集地喜欢的小物件等等。

3.勇于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要害怕说错。慢慢的积累得多了,感性认知就会提升,思维也会变得丰富。

 

  (廖老师)现在的展览看不懂是正常的。现在艺术家太多了,看展之前,如果我们不了解创作者的生平背景,不知道创作意图,看不懂是很正常的。看展时可以充分利用展览提供的导览手册和指南,先了解相关背景和介绍。我个人看展览的习惯是第一遍用眼睛去看,第二遍再拿手机去拍摄和记录我认为好的作品。每个专业都是有门槛的,艺术也有。

对同学们来讲,建议大家可以去上海的艺术馆报名担任志愿者或者导览,这是学到更多东西的好机会。

 

  (刘老师)我很认同杨老师的一个观点。如果想培养自己的品味,可以先去梳理一遍艺术史。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经典,它们有什么特点。这样当你去欣赏一幅作品时,可以将作品里表达的某些元素与你之前了解到的知识建立关联,同时这可以帮助你树立表达的信心。

 

 

Q2:想了解老师们对不同艺术风格的接受程度?比如说:朋克风。

 

A

 (廖老师)这个时代是多元的,虽然音乐里确实存在鄙视链。朋克我个人是喜欢的。因为它轻松、欢快和简单,单纯地为了抒发感情。它跟摇滚的苦大仇深不一样,摇滚有时是为了抨击,为了反抗。朋克就是快乐的表达自我。喜欢就喜欢,也没有什么对错。

 

  (杨老师)我不追逐任何风,也不反对任何风。但我认为年轻人要充分彰显自我和表达自我,不要压抑自我。最可怕的是对个人形象、个人行事方式和个人性格毫无追求。为什么要彰显个性?因为它带来自信,带来勇气,帮助你去克服困难,让你避免空洞。

 

  (刘老师)只要你乐意,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你的选择和喜爱,任何恰当的追求都是值得的。我在北美留学时注意到一个现象,当地人的纹身特别多。他们崇尚的人生原则就是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当地的社会氛围便是不会去随意评判别人并且尊重多样化。

 

参与本期圆桌派的师生还聊及很多关于设计与生活的有趣话题,从字体、海报到广告,从怎样应对孤独感到谈恋爱助攻,从日常课程学习方法到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伟大目标等等。上道书院首期导师圆桌派活动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下顺利结束。让我们一起期待下期主题,期待一个茶歇候场、师生围坐、无所不谈的美好夜晚!


搜索
您想要找的